存在公信力不足、整体实力不强等问题,专家认为培育社会组织最关键是激活民间资源
2011年,孤独症患儿母亲罗女士用5个工作日注册了“东莞爱苗孤独症患儿家长互助中心”。
以此为序幕,东莞逐步降低了社会组织登记“门槛”,特别是社会组织登记审批改革实行后,东莞社会组织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,截至去年底,全市已登记社会组织超过2400家,仅去年就注册300多家。
然而,尽管近两年有数量的积累,但是结构不科学,专业性、公信力不足等问题依旧存在,东莞目前社会组织整体实力不强。
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,增强社会发展活力,提高社会治理水平。毋庸置疑,未来东莞社会组织在行业发展、公益慈善、城乡服务等领域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
针对东莞社会组织发展现状,如何进一步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的发展?市社工委有关负责人认为,这就需要进一步培育社会组织,激活民间资源,做好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顶层设计。
“社会组织登记门槛降低后,社会组织发展迎来了春天,必然是‘百花齐放’,接着难免就会‘杂草丛生’。有一些社会组织抱着一腔热情,但是想做什么,如何运营,都是没想清楚”
——东莞青年企业家协会秘书长束学习
“政府的扶持,不仅是给钱。更重要的是,整个慈善制度的改变。通过慈善制度的完善,激活民间参与慈善,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”。
——东莞鹏星社工服务中心总干事赵凡仪
东莞天使家园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李贺喜:
草根公益机构拉赞助难
两年前,李贺喜单枪匹马注册了“天使家园”,一个人带着项目书到处找“伯乐”。去年,他带着团队孜孜不倦撬动民间资源,实施他的“公益梦”。
“你们别看我拿到几个基金会的善款,好像很厉害似的。实际上,我投了十个才成功一个,概率是相当低的。”李贺喜说,去年,天使家园共获得各方面资金25万元,其中爱心企业和个人赞助约15000元,仅占6%。
“向企业或个人拉项目行政费用和人员费用,从没有能一次成功的。”李贺喜说,捧着公益项目书高高兴兴去,碰了一鼻子灰回来。
在他看来,草根型的公益机构拉赞助难。一方面是企业参与公益的观念仍停留在“一对一”捐物资或捐款的传统模式,无法接受向公益慈善机构采购服务的新型模式;另一方面是公益慈善机构公信力不足,很难打动爱心企业掏腰包。
东莞鹏星社工服务中心总干事赵凡仪:
民间资源需要被激活
“社会组织过度依赖政府,这是不健康的。需要调动民间资源。”赵凡仪认为,对于社会组织发展来说,政府永远是主导,但是也需要激活社会资源。
赵凡仪了解到,香港社工组织是民间自发,是由下而上的发展过程,经历几十年。因此,香港社会组织运作有着良好的民间“土壤”。
东莞乃至内地,社工制度也好,慈善公益也好,最初都是由政府主导推动。现实是:民间资源没有被激活,市场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。
“如果政府这个时候甩手不管,要求公益类社会组织自筹资金,可以预见很多公益机构活不下去。”赵凡仪说,目前东莞民间资源“土壤”还没有培育好,民间资源还没有被激活,社会组织很难离开政府的扶持自谋生存。
为什么说民间资源没有被激活呢?赵凡仪说,他们也尝试过自筹资金,企业一方面没这个意识,另一方面就是对社会组织不够信任。
“政府的扶持,不仅是给钱。更重要的是,整个慈善制度的改变。”赵凡仪说,她期待《慈善法》的出台,希望政府层面能在顶层设计有一个良好的框架。通过慈善制度的完善,激活民间参与慈善,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。
好文章,值得推荐给更多人
人气广告位虚位以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