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共卫生职能被取代、市场竞争力下降、违规诊疗行为屡禁不止,东莞农村卫生站要开始转型。日前,《东莞市农村卫生站转型工作实施方案》正式下发,明确千余家农村卫生站将逐步转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、门诊部、诊所、卫生所。下个月,转型全面铺开,其中,2014年底,转型率达到20%以上,2015年底,转型基本完成。
“转型后,责任主体明确,将能对超范围经营等非法行为进行一定遏制。”东莞市卫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,经过前期论证,卫生站转型意愿比较高。据悉,去年已在东城、塘厦、沙田3个镇街试点农村卫生站转型。目前,三个镇街转型工作正在分批进行。
“之前,我们对卫生站转型有严谨的论证,卫生站整体转型意愿还是比较高的。”该负责人解释,以乡医举办的卫生站来说,牌照是村集体的,设备等资产是个人的,但是,一些村集体时不时会将牌照出租转让给其他人,乡医得不到保障,资产划分不清,转型之后法人明确,所以,这部分人转型医院比较强烈。另外,从个人举办的卫生站来看,由于很多卫生站可开展的技术、服务受限,服务水平已跟不上市民需求,市场竞争力不大,转型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。
一点通
政策:转型后变身四类医疗机构
农村卫生站将逐步转为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个人(社会)办门诊部、个人诊所、乡村医生举办的个人卫生所(以下简称卫生所)等四类医疗机构,门诊部类别包括综合门诊部、专科门诊部和中医门诊部,诊所类别包括普通诊所、口腔诊所、中医诊所。其中,农村卫生站转型为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,其经营性质核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;转型为门诊部、诊所、卫生所,其经营性质核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。即日起,东莞市不再受理和审批设置村卫生站(室),原农村卫生站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有效期届满后不再延续换证。
解读:将方便监管并遏制非法医疗行为
市卫计局医政中医科有关负责人表示,早年,村集体举办的卫生站中的“赤脚医生”主要承担了基层的公共卫生职能,现在卫生站的公共卫生职能已被社区服务机构所取代。随着卫生站的经营方式改变,其责任主体不明也一直困扰着行政部门。如很多卫生站执业许可证都是由村集体出租或者转让的,出现医疗事故或者医疗纠纷后,一些承包者甚至可以一走了之。这也是近年来卫生站超范围经营、违规诱骗群众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的重要因素。卫生站转型后,申请人拿着自己的身份证去登记,责任主体将会明确。这样一来,违法成本很大,一些非法医疗行为也将能得到遏制,方便监管,也保障医疗安全。
政策:鼓励乡村医生联合申办卫生所
《农村卫生站转型设置医疗机构申办指南》明确,拟转型设置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,申请设置人(单位)应为镇街政府。拟转型设置为门诊部的,申请设置人(单位)可以为个人,也可以为在东莞登记注册、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投资公司或其他公司;转型设置为诊所的,申请设置人应取得《医师执业证书》或医师职称后,并从事五年以上同一专业的临床工作。拟转型设置为卫生所的,申请设置人仅限于在原卫生站执业的执业助理医师、取得《医师执业证书》后从事同一专业的临床工作未满五年的医师和东莞户籍的乡村医生,鼓励乡村医生联合申办。
解读:转型后更有竞争力 看乡医不受影响
市卫计局医政中医科有关负责人表示,新政鼓励卫生站尽量向专科发展,比如口腔、中医等。近年来,随着公办社区门诊的完善,违法行为的不断曝光,卫生站的生存空间也被大大挤压,效益正在下降,转型成了必然趋势。而且,一些卫生站的服务水平和硬件也跟不上市民需求。如果卫生站转向专科发展,那相比于综合门诊来说,将更有市场竞争力。转型也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。市卫计局基层指导科有关负责人表示,至于看乡医的习惯也不必担心,转型是鼓励乡医申请的,而且,他们执业地点基本不会变化。
民声官声
我们村里人很信乡医,小毛病都会去他们开的卫生站,而且也很便宜。(村卫生站)转型后会不会影响就医。——— 道滘梁女士
至于看乡医的习惯也不必担心,转型是鼓励乡医申请的,而且,他们执业地点基本不会变化。——— 东莞市卫计局有关负责人
[数据]
根据东莞市卫计局统计,截至2013年12月底,我市辖区内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420所,其中村卫生站1276所,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过半。虽然卫生站数量占比大,但是,承载的服务量相对不算大。此前,有数据统计,包括私人诊所、卫生站的门诊量占全市的总量为19.1%。(记者 肖佩佩)
好文章,值得推荐给更多人
人气广告位虚位以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