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个台湾人的东莞故事:这里是他们生存的土壤

东莞新闻
管理员 投稿来源于南方日报 IP属地:未知

2014/10/22 00:15:55 · 0阅读

0
今天大家都在关注
东莞新闻
三个台湾人的东莞故事:这里是他们生存的土壤
时间:
长按二维码
查看信息详情

台湾人的东莞故事

   1

  让台商打拼没有后顾之忧

  讲述者:历史老师许经纶

  台商子弟学校的第一批学生不到700人,而今年9月的学生总数已达2486人。学生大多是东莞台商的子女,也有的来自珠三角各市,有的甚至是广西、山东、重庆、湖北等地的台商送来读书的。对于台商来讲,学校变成了他们和家乡连接的另一个平台。

  2000年8月,来自台湾彰化的历史老师许经纶正挥汗如雨地在东莞中堂镇,帮忙准备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开学前的筹备工作,他坦言当年并没有想过会在这个城市工作14年,并因此获得2013年台湾教育最高奖项—“师铎奖”。

  他今年已经57岁了,除了在高中部教授历史科目之外,平时还要分管图书馆的日常事务。回忆起多年前的那个夏天,许经纶说当年学校这片地只有几栋教学楼,四周尘土飞扬,而如今则绿树成荫。

  虽然许经纶从1992年开始教书,但和在台湾教书相比,当年要做的教学准备却不太一样,“因为要用台湾的很多教学设备,但在东莞准备的时候,还是感觉不太方便。”

  据了解,台商子弟学校的第一批学生不到700人,而今年9月的学生总数已达2486人。许经纶告诉记者,学校采用的是台湾的课本和教学模式,这样学生可以和台湾的教育体系无缝对接。

  “学生大多是东莞台商的子女,也有的来自珠三角各市,有的甚至是广西、山东、重庆、湖北等地的台商送来读书的。”他认为,对于当地的台商来讲,学校变成了他们和家乡连接的另一个平台。

  在教学的过程中,许经纶感觉比较困难的就是,虽然采用的教材和教育方式都是台湾的,但很多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,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,对台湾的熟悉程度却不高。“比如说我教的是历史,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,由于没有台湾本土的生活经验,对课本的内容就很难有感性的认识。”

  许经纶说,当初之所以选择离乡背井到东莞教学,一方面是想到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”的古训,另一方面也有想过要给旅莞台商作一点贡献。

  “当初学校设立的宗旨就是让台商在东莞打拼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。多收一个学生就是多了一个家庭团聚,虽然孩子要背井离乡,但可以和家人在一起,这在成长阶段尤为重要。”他说。

0

好文章,值得推荐给更多人

人气广告位虚位以待

向您推荐
热门评论(0)

关注公众号

方便您及时获取互动消息
掌握最新信息,回家不迷路

前去关注
发表评论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