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东莞虎门高铁站内的小书店里,美籍华人张彤禾所著的《打工女孩》一书陈列其中,该书这样描述东莞:“没有任何人的指令,东莞就这么发展起来了。东莞做的是它力所能及的,也就是说,香港和台湾那些低技术含量的工厂,做衣服、玩具和鞋子……”
这可能是东莞给世界、包括国人的普遍印象——身处全球制造产业链最低端的“世界工厂”。在最近的舆论里,这座“世界工厂”仿佛又处在“倒闭”的边缘,大批企业转移、工人纷纷撤离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。
一石激起涟漪的,是1月初东莞市政府新鲜出炉的“1号文”。东莞决定拿出超过100亿元真金白银扶持实体经济,扶持的对象很明确——先进制造业。那正处于煎熬之中的传统制造业怎么办?这让传统制造业主们心中惴惴不安。在随后召开的东莞两会上,港台籍政协委员纷纷借分组讨论之机向市长袁宝成“发难”,逼得市长不得不现场澄清“误会”:“‘先进’对应的是‘落后’,‘传统’对应的是‘现代’,发展先进制造业,并不是要和传统产业对立起来。”
弦外之音,传统制造只有脱下“落后”外衣,变身“先进”,才能留在政府的视野之中。这层意思在“1号文”字句间也能读出:东莞要应对的是“全球制造业高端化竞争”。也就是说,不要再充当低端的“世界工厂”,而要抢占国际产业分工高端环节。
传统制造变身“先进”、“高端”,这是政府的抉择,是否也是市场的抉择?该不该变?能不能变?如何变?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在东莞进行了实地调研。
传统制造大势:三个“一批”
传统制造的生存境地究竟如何?去厚街看一看。
东莞所辖的32个镇街多数“术业有专攻”,厚街镇以制造鞋和家具闻名于世。“有个玩笑,如果你想开鞋厂,两手空空来厚街,机器、材料什么都有;如果你想仿冒任何世界大品牌鞋,在厚街都能采购到所有原材料。”东莞市皮革鞋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灼良笑道。
在“倒闭潮”传言的阴影下,小镇似乎喧嚣依旧:5公里长的“家具大道”上车水马龙,珠三角的家具、机械、材料、配件都在这里集散;高耸的写字楼随处可见,其中鞋和家具的专业市场达20多个,兴业国际家居之都、名都家居广场等展馆内人流涌动,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家具“买卖全球”的重要平台;星罗棋布的工厂和商铺中,仅鞋业有关的上下游企业就有4000家。
传统制造“倒闭潮”存在吗?记者向当地几位行业协会负责人寻求答案。
方沛基是东莞市鞋材行业协会会长,对于“倒闭潮”他不以为然。“鞋材这块,2008年是低谷,现在反而是一个新高。用什么衡量?铺位租金。对材料市场来讲,开店是个定风标。现在厚街鞋材的铺位是历史最多的,约有2000家,租金也是历史最高点。”
外部环境不景气有目共睹,是什么带动了鞋材的兴旺?方沛基告诉记者,是大量研发公司在东莞的落根。“整个厚街目前有三五百家鞋业研发公司,一个研发公司能养活好多工厂。研发的找我们采购,他下线几十家工厂都要来拿同样的材料。同时,材料本身的研发也越来越高端,比如日本“健康鞋”所用的超纤,过去我们做不了,现在能做到,很多高档仿皮比真皮还贵。就这样,研发和材料越做越大,反而是生产企业迁移出去很多。”
鞋材旺着,鞋业生产企业呢?王灼良的态度是谨慎乐观。“哪个人一年不换几双鞋?鞋永远是朝阳产业。不过现在做鞋确实有压力。”王灼良介绍,厚街八成鞋企是出口企业,去年被东南亚抢了一部分订单,1到10月,东莞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鞋减少了12.8%。厚街鞋企的数量,也从2008年的460家减至目前的410家。但可喜的是,鞋业的整体效益在提升。虽然企业数量减少,但去年前三季度厚街依然有4.85亿双的产鞋量,占世界鞋业产量的4.8%;随着自动化生产的引入,从业人员由2008年的14.7万人下降至13.5万人,专业设计、管理人员比重则由12.5%上升至16.8%。
记者走访了一些鞋企发现,“有压力”是共同的感受。刘翼孔来自拥有2万员工的华坚鞋业,他告诉记者:“订单没少,但利润少了。过去一个订单几万双,现在连几百双的小单都有,单小,还要求很多不同的款式、码数,加大了生产难度。”
压力之下,“做高端”成了鞋企的共同选择。王灼良告诉记者,鞋子产能过剩,三年不做,库存都卖不完。做低端,你永远都低不过别人。所以当前,龙头鞋企都不惜重金做高端品牌、抢高端市场,规模以上鞋企85%以上都成立了研发部门。为了防止鞋业传统模式复归,厚街正加速将低端工序向外转移,从简单的鞋面加工转移,到现在整条中低档生产线都移向内地。大型鞋企绿洲鞋业公司的总经理甚至自信满怀地宣称“在制鞋行业正在出现‘中国制造’向‘中国设计、全球制造’转变的趋势!”
家具行业更不比鞋业乐观,东莞名家具俱乐部副秘书长方润忠坦承“情况很严峻”。受房地产影响,家具内销市场萎缩,外销也陷入低迷,很多不错的企业都关门了。而厚街的情况还算好的,因为主要是做品牌——小小一个厚街镇拥有注册家具品牌2200多个。在东莞另一个主攻家具的大岭山镇,由于主要做贴牌生产,遭受的冲击更加惨重。
日子是几家欢喜几家愁,但记者走访的所有行业、企业无不强调一点——传统产业用传统模式已经无路可走了!
“要么关闭,要么搬走,要么转型。”东莞市发改局副局长肖必良下了同样的结论。肖必良的结论有数字支持,“企业综合成本涨得厉害,仅人工一项一年增加10%到15%,环保成本也越来越高,加工贸易环保投入2008年到2012年增长了264%。现在,东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很低,仅4%左右。”
事实上,“淘汰一批,转移一批,升级一批”正是东莞制造业的大势所趋。记者从东莞市外经贸局拿到的数据显示,从2008年到2012年,在东莞加工贸易企业中,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从7827家下降到了5596家;企业转出外省投资设厂实现的进出口额,则从6746万美元大增至2.46亿美元。
出人意料的是,东莞这座“制造之城”并未因传统制造的困顿而停滞发展的脚步。根据黄埔海关最新统计,就在2013年,东莞外贸进出口值又创历史新高,达到1530.7亿美元,稳居全国第五位、广东省内第二位。GDP增速则连续7个季度稳步加快,2013年达5490亿元,9.8%的增速超过了广东和全国的平均水平。目前,东莞各类市场主体空前地达到56.7万户,在广东省地级市中排名第一;12月末,三大运营商手机活跃用户1889万,比去年同期增加125.5万;工业用电增长2.35%,全省第一;来自于东莞地区财政总收入994亿元,增长15.5%……一系列“飘红”的数字,显示东莞的人流物流依旧畅旺。
东方不亮西方亮,市场永远只青睐有准备的人。通过以上调研,我们已经能够理解东莞市政府扶持“先进制造”的决心,同时也可以得出结论:传统制造变身“先进”、“高端”,市场使然,势在必行。
好文章,值得推荐给更多人
人气广告位虚位以待